近日,中央城市工作会议提出“城市工作要以推进城市更新为重要抓手”。在泰安纯旭配资端,一场推进城市品质提升、改善人居环境的城市更新行动正酣。文化路纯旭配资端更新项目是今年我市城市更新的破题之作,这条全长2公里的老路,正经历一场从“功能修补”到“灵魂重塑”的蜕变。
在泰安城市更新的蓝图中,修一条路,从来不只是铺平沥青、拓宽车道那么简单。修路,不止是修路。
修路,更要修出“民生温度”
文化路的“老年病”由来已久——道路基础设施日益陈旧、空间布局无法满足爆发式增长的车辆通行需求等问题渐显,与市民对美好生活的期盼差距日增。人行道地砖缺损,路面病害导致积水溅湿裤脚;放学时段,学生、电动车在狭窄路面上“打结”……“以前送孙女上学,500米路要走15分钟。”居民刘霞的抱怨,道出了老文化路的尴尬。
民声即哨声。2025年初,泰安市委、市政府将文化路改造列入2025年城市更新及城建重点项目,市城市管理局组建工作专班,带着设计和施工团队蹲点调研、建设。“前期单是道路调研,我们来来回回就不下50趟。我们记录下早高峰的每一个堵点,测量每一处盲道无法通行的台阶,甚至统计了学校附近能停多少辆电动车。”泰安市城市管理局工作人员许刚坦言,“城市更新不是‘纸上画图’,得用脚步丈量出真实需求,微信运动步数25000步是基本。”
改造方案里藏着细腻的“民生密码”——主路面采用改性沥青耐磨降噪;人行道和盲道铺设新型石砖,美观、硬度高耐用,设置了完善的无障碍设施,方便轮椅通行;增设生态步道,供市民休闲娱乐;校门口增设“墨香小憩”,避雨防暑廊亭式的构造,方便家长等候学生,让家长“晒不着、淋不着”;最让居民点赞的是“开放式绿化带”将原有封闭绿化带改造为可穿梭的绿化带,方便了市民出行,提升了沿街商户营商环境,又添了休憩座凳。“修路连我们歇脚的需求都想到了!”环卫工王师傅竖起大拇指。
修路,更要修出“文化厚度”
文化路,名中有“文”。这条始建于20世纪80年代的老街,承载着泰安人的集体记忆:沿线的学校、老店、梧桐树,都是城市的“活档案”。如何让改造不“失忆”?设计师张丽的答案是——把文化“种”进道路里。
泰安市城市管理局秉持“实、新、俭、印、拓”理念,前期设计规划阶段便深耕细作。“校园常记忆、书香文化路、薪火永相传”的主题定位,既呼应泰山“五岳之尊”的文化厚重,又暗合“斯文在兹”的历史传承,让泰城这条“最有文化”的文化路不止于“功能完善”,更致力于“文脉赓续”。
“路名带‘文化’,改造就得对得起这两个字。”张丽翻开规划图——以泰安师专旧址、山东财校旧址、山东水专旧址、泰山中学、山东农业大学五大校园为脉络,通过建设校园记忆溯源墙、发展史、老旧影像资料等元素,展现校园记忆,唤醒市民情感共鸣和文化认同。以乡土树种为基础,以泰安市花、市树为点缀,在道路两侧,设置2360米独立连贯的园中步道系统,与现有步行系统有机衔接,串联沿线口袋公园、学校等公共空间,构建层次分明、功能互补的慢行体系,为市民提供休憩空间、阅读街角。
道路两侧的园林绿地不仅开放共享,更是文化和历史的载体。市民漫步其间,既能感受“春有百花秋有月”的自然之美,又能体悟“节气流转、时序有常”的传统文化,让城市在钢筋水泥间保留“诗和远方”,实现生态效益与文化效益的双赢。
修路,更要修出“城市气度”
在文化路的个别学校附近,施工队正小心翼翼地埋设一组银色管线。这些看似普通的管线,实则是文化路更新工程的“智慧担当”,将为这条老街注入新的活力。3盏集成了无线充电、LED信息发布、音柱广播等功能的智慧路灯,将在项目改造完成后亮相。家长送孩子上下学时,如果手机没电,在路灯下就能应急充电。“智慧化不是堆砌高科技,而是让技术隐形,服务显形。”泰山城建集团工作人员崔鹏介绍。
文明施工的理念同样贯穿始终。工地现场设置安全围挡、安全锥等设施,确保施工安全;采用新工艺、新材料对原路面病害精准“治疗”,重新铺筑的沥青面层不仅达到A级标准,更显著提升了路面耐久性和行驶舒适度。人行道拓宽后铺设防滑道板,盲道等无障碍设施科学布局,让慢行系统更安全贴心。特别在学校周边,通过设置交通网状线和“三件套”防护设施,实现了交通流线优化与安全防护的双重升级。
文化路更新项目还藏着“生态哲学”。枝繁叶茂的老树全部保留,并通过修剪复壮焕发新生;连拆除的旧路砖、碎石废料也被科学回收利用,100%重塑成路面基层。这种“微创手术”式更新,让这些承载着城市记忆的老砖石,以另一种形式继续服务市民,既避免了“大开大挖”的资源浪费,又让材料绿色循环起来,带着“岁月的包浆”融入城市肌理。
修路,更要修出“共治热度”
7月17日全封闭施工首日,沿街商铺店主范先生没像往常一样抱怨,反而给工人打气加油。“刚开始封路,看他们在店铺门前拆路,我还以为要修停车场,后来施工人员来店里好几次,又是发明白纸,又是解释的,才知道是要建绿地共享,打开封闭的绿化带,方便人进店了。”他指着门口新规划的绿化带位置,“政府给方便,我们得支持。”
这种“共治”思维贯穿始终。沿街学校、单位提出想法意见,项目专班认真听取修改方案;社区居民组成“观察团”,随时反馈问题;商铺希望施工不“一刀切”还能正常营业,项目专班就统一制作提示牌告诉市民商铺“正常营业”。正如市城市管理局项目专班工作人员所说:“人民城市不是我们替群众做主,而是和群众一起创作。”
夜幕降临,文化路临时照明灯亮起。晚上8时,连轴忙碌了一天的崔鹏蹲在路旁,边吃晚饭边和家人视频聊天,诉说思念。身后围挡彩色提示牌上各种店铺“正常营业”的标语格外醒目。不远处,几个孩子正踮脚张望施工机械,笑声洒了一路。
作家冯骥才说过:“城市是有生命的。”对待城市要像对待生命一样,既要治病,又要懂他的心。泰安对文化路的更新,恰是这样一场“治病又治心”的实践。当每一铲土都带着温度,每一棵树都藏着故事,修一条路便不再是简单的“物理更新”,而成为“人民城市”最温暖的注脚。
据悉,文化路将于8月下旬通车。届时,王秀双打算带着小外孙从文化路东头步行至西头,“我要告诉他,这条路啊,装着老泰安的魂,也开着新泰安的花。”
来源:望岳新闻纯旭配资端
嘉正网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